8月21號開始,開啟了原子習慣的旅途,啟動日的那天,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人設,把目標具現化之後,感覺都不同了!今天和大家好好的聊聊,書上簡單的地方說起:習慣是一把雙面刃,想要更好的結果,就別管目標設定,而是專注於你的系統。決定成功或失敗的,不是目標, 而是系統。
並且了解到如何善用法則來讓我們慢慢地改變,最終成功後會變成: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。也就是用最少的能量與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
把好習慣變成一種人設,改變身份•做正確的選擇很容易,當你的行為認同完全一致,你不再追求行為的改變,你只是相信自己是某個人,然後相信自己會做的事,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,要持續編輯、養成自己的榜樣,升級並塑造自己的身份身份,從這變化的過程裡面,就是這九天對我影響最多的事情了。
從核心改變_活出新人設
- 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挑戰,在於「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」以及「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」。
- 透過「改變身份認同」,設定新的人物設定、信念、世界觀、價值觀、自我形象、自我評價。
- 就當作角色扮演「新的自己」!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!
- 改變身份認同兩步驟:
- 1.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:寫下來「我是一個.........」
- 2.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跟自己證明,我就是這樣的人!
| 取得生活中的小勝利
目標不是不熬夜,而是時間到就睡的人
目標不是多運動,而是喜歡運動、流汗的人
目標不是提升效率,而是能成為用對的方法解決事情的
以上三點是我給自己的期許,
今天的提問:你想活成什麼樣的自己呢?
習慣迴路可以拆解成 4基本要素:
1 提示──有某個東西會告訴你的大腦,採取自動模式是安全的,不必深入思考每個你面臨的選擇。
2 渴望── 是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,少了改變的渴望,就沒有行動的理由。我們渴望的不是行為本身,而是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,例如渴望的不是滑手機,而是娛樂。
3 回應出渴望 是我們確實執行的習慣,可能會以想法或行為的方式呈現。回應會不會發生,取決於受到多少刺激,阻力有多大。如果某個行為需要的身體或心智勞力超過我們願意付出的量,我們就不會去做(主觀的)。 ── 你執行習慣後得到的東西。在每個習慣迴路的結尾,大腦一定會開始運作,依據得到的獎勵,決定那個特定的迴路是否值得記住。
如果你真的想要重塑習慣,讓自己變得更好:
1 找出目前的慣性行為──看清你想改變的慣性行為,釐清現在是怎麼一回事。
2 嘗試使用不同的獎勵──實際試一試4、5種不同的獎勵,尋找模式。讓你真正渴求的東西浮出水面。
3 找出觸發習慣的提示──不要理會背後雜音,釐清是什麼觸發了你的慣性行為。
4 擬定計畫──改採更好的慣性行為,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提供你渴望的獎勵。
今天的提問:你給自己什麼樣有吸引力的獎勵呢?
讓提示顯而易見_執行意向&習慣堆疊
-
觸發一個習慣的提示會以各種形式出現-手機在口袋裡震動的感覺、巧克力餅乾的香味、救護車的鳴笛聲;最常見的兩種提示:時間與地點。
執行意向(運用時間與地點的提示)
-
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「時間」與「空間」,目標是讓執行的時間與地點“明顯”到只要重複次數夠多,就算說不出原因,也能在對的時間強烈想去做對的事。
-
當你想開始一個新習慣,先確認習慣的執行意向,試著完成下列句子:
「我會於〔某時〕在〔某處〕進行〔行為〕」
當下的我和自己許下了這些約定,並且在手機的鬧鐘裡設定時間,跟自己提醒該做的,到此時此刻的我,發現,我建立起了這個習慣了,^^
1.我會在起床盥洗後,喝一杯300cc的水
2.起床後晨讀30分鐘,並簡短的記錄下心得(目前就依玩書的進度),分享在fb上
3.我會在每天9點的時候喝300cc的水
身為時間掌門人,能夠把握起床後的黃金時光,找一些平時會做,但是頻率、時間不固定的事情,把它紀錄下來,好好地和自己約定好,像是指叉確認的練習一樣,就像今天此時此刻的我,複習著原子習慣的的過程,只要過程夠簡單,會發現獲得獎勵當下的感受是那麼令人上癮~
今天的提問:我會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加上什麼聯結?為什麼呢?
打造好習慣環境
- 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,以及眼前的提示。
- 視覺提示是人類行為最強的催化劑。(p.106)
-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,把注意力引至想要的習慣:
- 想要每天晚上記得吃藥,就把藥罐直接放在浴室洗手台的水龍頭旁。
- 想要更常練習吉他,就把吉他立在客廳正中央。
- 想要記得寄送更多感謝函,就在桌上擺一組文具。
- 想要多喝水,就每天早上把幾個瓶子裝滿水,分別放在幾個你常待的地方。
- 想要記得多運動,就把運動服裝擺在臥室門口,一開門就能看到。
- 把特定習慣與特定情境連結在一起:
- 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開始新的習慣。因為不用對抗舊環境裡的提示。
- 習慣在客廳看電視,要在客廳專心唸書會較困難。
- 想讓思考更有創意?換個環境來深思。
- 想讓飲食更健康?換個購物的超市。
- 重新定義舊環境:
- 一個空間,一個用途:情境若混合,習慣也會混合,獲勝的將是比較輕鬆的一方。
- 為工作、讀書、運動、娛樂與烹飪區隔出不同空間。
- 在新環境中比較容易開始新的習慣。因為不用對抗舊環境裡的提示。
取材自《原子習慣》p103~114以及阿馨的經驗
今天練習是下班前,把桌面,抽屜整理好,讓隔天上班的我能因為這樣看到的桌面而開心,把每天要看的書,放在筆電前(顯而易見),讓自己能在上班前,調整好狀態,和閱讀的時間
今天的提問:環境有那些事物會影響你的呢?
讓習慣有吸引力
認識渴望的本質與運作
-
極度容易養成習慣的行為-吸毒、吃垃圾食物、打電動、瀏覽社群媒體-都與較高濃度的多巴胺有關。
-
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,預賭博上癮者的多巴胺最高峰出現在下注之前,而
-
期愉悅時也會。
-
非贏錢之後;古柯鹼上癮者在看見粉末時多巴胺激增,而非吸食之後。
-
當你預期某個機會將帶來獎賞,多巴胺濃度就會因期待而升高,當多巴胺增加,行為的動機就提高。
-
讓我們採取行動的,是對獎賞的預期,而非獎賞的實現。
運用誘惑綑綁,讓習慣更有吸引力
-
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(p.122)(合併習慣堆疊)
「做完〔目前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我需要的習慣〕。
做完〔我需要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我想要的習慣〕。」
拿到獎勵的當下,是改變最有效最有直接引力的方式,了解到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要有個支持的獎勵,才能讓你持續做下去
今天的提問:什麼樣的獎勵會讓你有持續要做的慾望&動機?
讓行動輕而易舉
重複就對了!
- 啟動v.s.行動: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個想法,是啟動;實際坐下來寫文章,是行動。搜尋更棒的飲食計劃以及閱讀相關書籍是啟動,實際吃了健康的一餐,是行動。重複的“行動”才能培養習慣!
-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(花多少次),而非時間(花多久)(p.168)
- 要重複幾次?參考目前的習慣,沒有經過數千次的重複.至少也有數百次才內化成自動化的行為;因此,新習慣也會需要同樣程度的頻率。
簡單就對了!
- 「最小努力原則」: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,在兩個類似選項中選擇時,人會傾向選擇最省力氣的那一個。(p.176)
- 讓習慣簡單到就算“沒有意願”也能執行。
- 打造環境,減少習慣的阻力,讓正確的事情可以輕而易舉執行。
- 要實行新習慣,挑選每天本來就會經過的地方。例如上健身房,挑選順路的。
- 把環境準備好以便隨時使用。例如,想要畫更多畫?把鉛筆、畫筆、畫本等繪圖工具放在書桌上隨手可取得。想要多運動?提前準備好運動服、運動鞋等相關物品。
開始做就對了!
- 停止拖延,重點是開始!(p.185)
- 「兩分鐘法則」:新習慣的開始不要花超過兩分鐘。
- 「每晚就寢前閱讀」變成「讀一頁」。
- 「坐三十分鐘瑜伽」變成「拿出瑜珈墊」。
- 「用功讀書」變成「翻開筆記」。
- 「跑三公里」變成「繫好跑鞋的鞋帶」。
- 簡單化:將目標依照難度,從「非常困難」回推到「非常容易」,以此找到最簡單的行動。
- 跑馬拉松(非常困難)->跑五公里(困難)->走一萬步-(中等)>走十分鐘(容易)->穿上跑鞋(非常容易)
- 寫一本書(非常困難)->寫一篇五千字的文章(困難)->寫一千字-(中等)>寫一段(容易)->寫一句(非常容易)
- 限制時間_只做兩分鐘就停手:先行動再說,重複到一定程度,自然而然想繼續下去。
- 出門跑步,兩分鐘就得停止。
- 開始靜心,兩分鐘就得停止。
- 研讀英文,兩分鐘就得停止。
- 重點在於,在覺得費力之前就停止!讓新習慣的阻力降到最小,提高我們每次行動的動力與意願。
- 每一次的行動,都是投票給新的自己,不論票數多小,一票就是一票!
一次行動鎖定好習慣!
- 例如搬走電視、買一張好床墊、關掉通知、刪除手機上的遊戲等等。
今天的提問:你今天的兩分鐘做得如何呢?
九天來的重點筆記整理:
1、習慣是「自我改善」這件事的複利。但習慣是一把兩面刃,因此了解習慣細節是必要的。
2、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。了解日常生活那些無意識的行為,正確的指叉確認,讓自己變得更好,活得更有目的!
3、想要更好的結果,就別管目標設定,而是專注於你的系統。決定成功或失敗的,不是目標, 而是系統。
4、改變分為三個層次:成果改變、過程改變、以及身分認同改變,有趣的人設改變。
5、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不是想要達到什麼成果,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。
6、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,而非單次持續時間長。也就是用最少的能量與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
7、所有習慣都能被分解為:提示 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 等四步驟的回饋迴路。
8、行為改變四法則:
A.讓提示顯而易見;
B.讓習慣有吸引力;
C.讓行動輕而易舉;
D.讓獎賞令人滿足。
建立一個習慣,能夠參照著這樣的過程,就能夠建立起屬於你的原子習慣囉!